太和清音奔赴“星辰大海”——专访“星光奖”作品《星辰大海》创作团队“这不仅是团队的荣誉,也是太和清音艺术史上的一大亮点!” 11月10日,在谈起获得“群星奖”的作品《星辰大海》时,表演者于飞满脸自豪。 11月4日,第20届星光奖获奖名单揭晓。我省太清轻吟《星辰大海》参赛作品荣获“星光奖”。这是我省自2016年以来第二次获此殊荣。《星辰大海》讲述了一个感人的科学传承故事。立志做科研、为母亲服务的女医生,面临着家庭的变故,父亲因劳累过度患病不幸去世。她的母亲不希望她的女儿再犯同样的错误。女儿用对父亲未竟之事的深深缅怀,终于感动了母亲,赢得了母亲的理解。两代人对科学事业的共同忠诚和支持。面对全国1996个演出单位、5039个工作(队)、近30万名文艺工作者同台竞技,今年明星奖的角逐堪称“千军万马过木桥”。 “这部作品很受欢迎,评委们评价这是一部小而有大情感、有生活感的作品。”于飞表示,在如此多的积压下获得这个荣誉显得尤为重要,“安徽作为科技大省,快速取得的成就是我选择科技题材的直接灵感来源。” 《星辰大海》作词人之一于福海表示,作品旨在聚焦新时代科技工作者。通过讲述他们克服困难的故事,展现了他们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纯真。到实现科研主题与传统非结构化音乐的完美融合,团队对演唱和配器进行了精心打磨。他们对“四句调”的节奏进行反复提炼,使其悠扬之美不仅表达了家国情怀,也刻画了人物细腻的内心层次;在乐团方面,他们巧妙地将现代元素融入到民间音乐的传统基础中,为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。 “从今年春节后的策划到邀请各级专家指导,我们逐字逐句地提炼演唱,打磨演出的每一个细节。”于飞回忆,从2月第一阶段到10月决赛的漫长比赛中,队员们常常为一首曲子、一个表情苦苦挣扎到深夜,并不断向老艺术家学习,汲取重要的创作营养。来自他们的恩特。正是因为不懈的坚持和精心的工匠精神,“海上明星”终于征服了国家舞台,绽放出绚烂的花朵。“星光奖”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政府文化艺术奖。这是大众文学艺术领域的最高桂冠。 《星辰大海》获此殊荣,不仅证明了作品本身的优秀,也展现了太和清音弘扬诚信、创新的旺盛热情。 “《星辰大海》是今年安徽省唯一一部荣获明星奖的作品,也是继2016年淮河琴书《狗滚滚风暴》之后安徽省又一获奖作品。”富阳市文化中心主任刘亚飞表示,值得一提的是,这两件作品都是富阳贡献的,这证明了富阳在这一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底蕴。秉承诚信、创新的理念,泰和庆殷总在身边紧跟时代脉搏,积极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,从而催生了一大批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。 《总书记的心声回应温暖人心》《追我女儿》《花雨英雄》《让座》《人间最美好的四月天》等都是优秀代表,深受广大群众喜爱。内容的改变为《轻音》注入了灵魂,而舞台表现的改变则为其打造了更加强烈的艺术骨子,体现在乐器的变化上。 “太和清音原来的乐器编排比较精简,主要有三弦、盆胡、琵琶、古筝等。” 《星辰大海》的作曲家高虎介绍,“随着时间的推移,太和清音逐渐引入了二胡、木鱼、梆子、编钟等乐器,丰富了清音的声乐。“与二胡相比,二胡的声音更加圆润细腻,很有歌唱性,这与太和清二胡和谐、清雅的艺术核心非常吻合。”太和清二胡演奏家李洪宽说。太和清音起源于元末明初,是古代清音之一。由于旋律清新、优雅、圆润、悠扬,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被命名为“清音”,2006年,太和清音被列入第一批省级文化遗产名录,“协会现有老、中、青年会员一百多人,形成了一支优秀的人才梯队。”深入挖掘传统精髓,推动清音艺术创新,创造更多杰作。记者 安耀武 李鹏